365bet在线网址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计划
来源: 日期: 2016-03-30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纠错】
一、力行改革,2015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全委上下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保障了我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抓大事、促发展”,努力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这一年,全委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尤其是按照两次市委常委会关于存量规划土地管理制度和查违的工作要求,瞄准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几件“大事”,集中发力,取得了新突破。
前瞻布局城市发展。积极谋划城市发展蓝图,高质量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综合交通2030发展策略》获批。推进海洋强国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深圳市海洋强国示范区总体规划(2015-2020)》,开展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研究等。推进近期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五年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快布局“十三五”发展空间。高水平推进重点地区规划,批准法定图则6项,正在推进17项。重点开展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开发、二线关口用地整合、河套及周边地区开发等规划研究,推进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水晶岛和国际会展中心等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及实施。以城市原点为主题,成功举办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全力保障发展空间。面对紧约束的空间资源,千方百计拓增量、挖存量、保增长。积极释放用地指标,在马书记的亲自带领下,向省里争取到了已批交通项目用地占用的26平方公里用地指标;推进“两规”合一,清理出27片超过20公顷潜力用地;全面启动全市建设用地清退工作,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任务图和时间表。加快推进围填海,制定《科学用海拓展海洋战略发展空间实施方案》,完成大空港、机场三跑道等第一批次6个项目的用海申报,总规模约17.4平方公里。深入推进深汕合作,与合作区签订共建协议,将合作区与深圳在规划土地管理上进行统筹考虑。全力保障土地供应。全年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总面积534.08公顷(不含前海),合同地价收入697.08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土地64宗(不含前海),面积132.81公顷,合同地价379亿元;依托产业用地用房供需服务平台出让产业用地32宗,共计61.3公顷。存量用地(除农转用外)供应占土地供应总量的77.9%,连续五年持续上升。其中,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63.6公顷,合同地价约244.7亿元;整备释放用地15.3平方公里,顺利完成“十二五”目标。全年处置闲置土地147宗,总面积378.23公顷。
查违形势实现根本性好转。全面打响了治违建、保空间的攻坚战,下半年新增违法建筑较上半年下降99.57%,下半年基本实现违建零增长,查违工作机制建设获住建部肯定。出台查违“1+2”系列文件,实施史上最严厉的考核问责制度,严查“三类人”,查人查事相结合。以拆促控行动取得显著效果,开展了违建拆除、政府储备土地清理等十项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了85宗重点违建案件的分批拆除,全年立案查处违法建筑208.77万平方米,拆除153.61万平方米,基本实现违法建筑全面控停的目标。疏导政策加快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三规”试点实施办法修订,制定政府投资类违建项目的疏导方案,并积极通过土地二次开发政策创新消化历史违建。
(二)坚持“谋改革、破难题”,持续构建新型规划国土海洋管理体系
这一年,全委上下按照规划、土地、生态、行政四大体系的改革部署,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着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规划管理制度改革稳步开展。按照“简明体系、优化图则、加快审批”的改革思路,推进城市规划条例的修订,加快构建与存量土地开发相适应的新型规划管理制度;加快海域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加强海域功能区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探索陆海空间统筹新机制;开展密度分区规划及地块容积率测算机制修订研究,建立与城市承载力相适应的容积率确定机制。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有深化,成立城市更新局,并围绕容积率管理、清退用地处置、综合整治类旧工业区升级改造以及地价测算等,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政策,推进了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有突破,在沙湖和南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政策,出台了《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试点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全市40个试点项目;完善征转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和收地补偿政策,落实了坂田社区等1353.2亩征地返还地。“农地”入市范围有扩大。打开了“农地”入市解决安居型商品房和机构养老设施土地供应的政策通道,龙华新区1宗教育用地入市交易,经过52家企业41轮竞价,以2.21亿元成功出让,溢价达到17.8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节约集约制度有创新,出台了《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试行)》,不断规范存量土地利用和管理;起草了《关于完善土地供应管理的若干意见》等1+X文件,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全流程管理;制定了《深圳市地铁空间综合开发与登记暂行办法》(送审稿)。
生态空间制度改革持续深入。积极落实国家、省工作要求,开展生态底线区划定工作;修订完善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光明新区生态线分级分类管理试点;以水源三村等为试点,积极探索以发展促保护的新模式。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大鹏新区顺利通过评选;推进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建设,完成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初步方案,针对11个生态红线区提出了管理要求和措施。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精简行政职能,根据市政府统一要求,我委完成第一批25项职权的精简调整,拟定了第二批57项职权的精简调整方案上报市政府;积极配合罗湖区城市更新试点,全面调整小梅沙片区规划土地行政职权。差别化设置公共项目科,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全流程审批服务集中在一个科室,实现“一个口子进出”,压缩审批链条和时限。全链条优化12项政府投资重大民生工程审批服务,实施了内部审批的并联办理和四个“一次性”机制(一次性提出项目办理的“一揽子”方案,一次性地提出需委员会相关业务处室支持协调的事项,一次性地进行技术论证和专家评审工作,一次性地开展有关的公开征求意见和公示公告工作)。全面精简河道治理类工程审批流程,改变了河道治理类工程的传统审批模式,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优化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前期服务,实行批次选址,减少前置环节,出台加快中小学建设的指导意见,放宽了审批内容。此外,我们还主动革自己的命,在全面梳理、精简行政职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三)坚持“补短板、解民困”,落实了一批民生重大项目
这一年,全委上下紧紧围绕民生民计,从薄弱处下手,着力完善公共配套,着力加强市场调控,着力提升城市安全,民生幸福水平不断提高。
加快民生设施规划建设。完成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台账、排水(雨水)防涝等专项规划编制与研究,开展了全市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专项调查、评估以及保护行动规划的编制。有序推进土地总规个案调整,解决了中心城区一批重大项目、民生基础配套设施规划调整需求。积极推进165项基础教育工程、25项文体惠民工程、28项“三名”工程、3项蓝天工程和8项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哈工大(深圳)等一批高等学校和特色学院密集落户深圳,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稳步推进轨道三期工程调整及轨道12、13、14号线等交通详细规划和轨道四期建设规划编制。大力推进外环高速、惠盐高速、坪盐通道、南坪快速三期、妈湾跨海通道等重大项目。全力推进东角头、清水河油气库搬迁及吊神山成品油等三个仓储区规划建设和搬迁整治工作。
创新房地产市场监管机制。编制完成房地产市场管理“权责清单”和房地产行业“诚信清单”,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房地产领域不稳定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规范市场管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新政,支持和引导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多渠道稳定市场供应,全年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达928.12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26.8%。新增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5.31万套,新供保障性住房用地20.61公顷。
强化城市安全工作。在全国首创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图标,制订《深圳市斜坡类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管理暂行规定》,宝安区高分通过省国土厅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验收。提前预防,有序开展非煤矿山以及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大排查,推进废弃石场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全委动员,全力应对,积极参与光明“12.20”滑坡事故应急抢险。海监基地建设获批,渔政执法、深圳湾禁渔区非法捕捞等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效果,海监执法获全国海洋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四)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保障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这一年,全委上下脚踏实地,狠抓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为规划国土海洋事业的长远发展巩固了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完成专项调查及保护标识设立工作,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启动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深圳湾海域污染综合治理战略研究。持续推动内伶仃岛、小铲岛整治修复工程和深圳湾(西段)、前海海岸带、华侨城湿地修复提升工程。
测绘地籍信息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全国首家不动产籍管理和测绘局,核发新版不动产权证书和登记证明17.6万本,推进地籍调查、土地总登记前期准备工作。初步完成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编制,全面完成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建立深圳市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推进信息化转型升级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了多业务集成的海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深化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服务应用,与全市72家职能部门展开深入的地理信息技术合作;完成地名普查二期工程及检查验收工作,获得“2015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积极落实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要求,认真开展党组书记讲党课及“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三个专题教育,先后组织召开了9场征求意见座谈会,36场主题学习、6次专家辅导、7次集中学习研讨、9次廉政教育基地观摩学习;从严从实查摆问题找原因,委领导班子共查出不严不实问题23个,完成整改8个;处级领导班子共查出不严不实问题44个,完成整改24个。及时开展整风肃纪工作,委党组与520名干部逐一谈心谈话。狠抓干部监督管理,调整规范“裸官”4名,清理规范退休后在企业兼职人员12名,严格做好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规范工作。紧密联系基层,全委社区规划师268人,推动解决基层诉求151项。
组织人事工作扎实推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年推荐选拔处级干部21人,科级干部29人,配合完成2名局级干部的推荐选拔和2名局级干部的转正测评。强化干部交流培训,组织各类专题培训120多批次。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完成104名支部委员的重新选举,实行党建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制度。全面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委党组印发了《关于落实“两个责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定》。开展“严抓作风、严管干部、严于用权”三个专项行动,举行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加强案件查办力度,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干部监督力度,深入开展配偶移居国(境)外自查清理、“吃空饷”自查等系列工作,个人申报事项上,随机抽查核实处级干部19名、重点抽查核实干部29名,协助查询个人房产98批次约1.2万人次,完成900多卷干部人事档案的审核认定处理工作。
2015年,我委各项工作的推进为“十二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二五”,我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保障了城市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不停顿,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围绕与存量用地相适应的规划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平台,推进各业务板块的制度创新,如城市更新系列政策、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机制、“农地”入市、产业供需服务平台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效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不动摇,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城市发展,推进了两总规获批,编制了宝安、坪山、龙华等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法定图则全覆盖,强化了前海、深圳湾、蛇口等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提升了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五年来,我们坚持拓展空间不放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围绕深圳质量,新增和存量两手抓,存量土地供应占比逐年上升,城市更新供应土地10.7平方公里,土地整备释放土地154平方公里,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空间保障。
五年来,我们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不止步,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民生热点问题,认真履行我委各项业务职能,推进了一大批民生设施的规划建设,查处了696万平方米违法建筑,保留了4.46万亩耕地,完成了3万亩基本农田的改造,以扎实的基础工作服务保障民生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自我革命不松懈,政府职能转变步入新阶段。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回应外界对我委行政效能的质疑,加大改革力度,精简(含取消、转移、下放)行政职权49项,推进“大科室”综合试点、公共项目科改革,持续优化流程,全面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回首五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能力和水平上,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和担当上,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在专业领域的执着和坚守上,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在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上,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空间保障困难重重,拓展空间的压力很大;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高,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和业务壁垒,提升效能的压力很大;规划国土管理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要打破利益格局,拿出在全国叫得响的工作举措,深化改革的压力很大;违建被视为城市发展的毒瘤,要让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再遗留,系统根治的压力很大;12.20光明滑坡事件为城市安全敲响了警钟,城市暗淡的“里子”与光鲜的“面子”极不相称,提升城市管理治理能力的压力很大;全年全委新增被立案人员14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9人),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反腐倡廉的压力很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勇敢面对,加快解决。
二、认清形势,明确“十三五”时期工作思路
近期,党中央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对“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工作作出了总部署和总要求。元月10日召开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深圳在新时期的新使命,强调深圳要以特别的引领作用、特别的担当精神、特别的实干业绩,让“五大发展理念”进规划、进计划、进实践,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率先落地生根。作为重要的职能部门,“十三五”时期,我委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刻认清发展环境、准确把握发展大局,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做好新常态下规划国土海洋各项工作。
(一)让五大发展理念成为规划国土海洋工作的根本遵循
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晶,是指导和开展今后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崇尚创新增强城市发展不竭动力。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以规划、土地、生态、行政四大体系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面向存量土地开发的新型管理制度体系,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政策创新消化历史遗留问题;要积极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集聚,激发经济活力。
注重协调推进城市发展协同共赢。协调是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保持好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和协同性,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坚持携手共进、优势互补,深入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坚持全面对接、深度合作,深入推进深港、深莞惠同城化发展;坚持南北协调、东西均衡,深入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
倡导绿色促进城市发展和谐永续。绿色发展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深圳的需要,必须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建设海绵城市;绿色发展是坚守底线思维的需要,必须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海洋生态红线,实施最严格的“三线”保护。
厚植开放谋划城市发展更大格局。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扩大开放程度助推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立足全球化国际化视野,谋划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竞争;立足“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发展战略,提前布局城市未来发展节点,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建设;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托前海蛇口自贸区、大空港地区开发,强化湾区核心地位,打造世界级湾区名城。
推进共享实现城市发展惠民目标。共享是城市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加快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在补齐民生短板中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要在二次开发中优先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切实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要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充分实现人民群众权益,切实提升群众的认同感。
(二)让“一个规律、五个统筹”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行动指南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引擎,我们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规律”和“五个统筹”,树立系统思维,不断提升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深度城市化进程。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建设以人为本之城。要推进深度城市化进程,关键是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破除城市二元结构,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城市化,推动城市由土地人口外延扩张式发展向质量结构效益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坚持规划引领建设科学有序之城。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统筹作用,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推进“多规合一”;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在强调规划刚性的同时注重适应性、灵活性,提升城市的韧性。
突出城市基因建设特色品质之城。要加强城市设计,增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以特色风貌区为重点,保护好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留住深圳特有的城市“基因”;坚持差异化设计理念,以搭建公共平台为手段,聚集多方智慧,激发城市活力,塑造城市精神。
(三)让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城市管理治理年”,我们要从薄弱环节出发,从关键问题出发,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国土海洋领域管理治理工作,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要认清形势,勇于担当。当前深圳已经面临着交通拥堵、违建众多、管理粗放等问题,城市公共安全“定时炸弹”四处潜伏。光明新区“12·20”滑坡事故的发生,就暴露了城市管理治理上存在着突出问题。我们务必要充分认清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摆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务必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打好攻坚战、歼灭战。
要摆脱束缚,马上就办。城市管理治理工作拖不得、等不起。务必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立即对全市规划国土海洋等领域的公共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体检”;务必打破思维传统和固有模式,对现有的制度要敢破敢立、革故鼎新,拿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建立健全长效化、常态化工作机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要找准软肋,精准发力。务必找准影响城市安全、制约城市发展、破坏城市形象的短板软肋,将其作为我委管理治理城市的重中之重精准发力。下狠劲、出重拳,重点解决违建量大面广的城市“毒瘤”;抓预防、速整治,重点解决地质灾害隐患等城市安全问题;补短板、促落实,重点解决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落地难问题。
三、突出重点,做好2016年各项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城市管理治理年”。按照新使命新要求,今年我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从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出发,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全面做好规划国土海洋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治理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一)着力谋划城市发展蓝图
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制度。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部署,结合深圳实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规划管理制度,修订城市规划条例。推进多规合一,重点协调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努力做到全市规划一盘棋。优化法定图则管理制度,推进法定图则评估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并结合评估结果,开展局部片区的图则修编。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加强与区、职能部门、社区和公众等的主动沟通,推进规划公示处理结果的及时反馈。
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对外交通,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带以及南广、贵广方向的直接联系,加快推进建设深中通道、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等,规划建设赣深、深茂等铁路通道,开展沿海客专通道的前期研究,加快南投直升机场的搬迁。谋划长远发展,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新时期我市城市发展的新战略、新目标和新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切实落实“东进战略”和“中轴提升战略”;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机制,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主动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统筹陆海空间,积极创建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推进海域管理条例的制定,探索海陆在规划管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统筹机制;加快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海域利用规划、海岸带综合发展规划,实现海陆空间一体开发。
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结合新的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深圳市总体城市设计,系统梳理和识别全市城市设计节点,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制定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加强特色风貌区城市设计,加快划定特色风貌区,制定特色风貌区管理办法,通过立法,提升对特色风貌区的刚性保护;加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积极推进宝安中部发展带空间规划,在全市各区推广趣城·美丽都市计划,重点加强城中村和特色村落的活化和保护;加强公共空间城市设计,以后海、华侨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地区为重点,开展二层连廊步行系统建设,试点推进地铁最后一公里城市设计。
(二)着力保障城市发展空间
推进总体规划修编。我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是2006年开始编制,2010年获得批准,对于近十年来深圳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和质量全面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城市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也反映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修编的必要性。一是国家和区域形势的重大变化,对于深圳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提出新的要求。二是人口、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紧约束持续加剧,空间拓展需要新思路。三是区域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对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优化提出新的紧迫要求。四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对深圳未来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影响深远。最近,市委市政府做出重要部署,把开展新一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作为深圳新时期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列为今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尽快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我委已赴国家住建部进行沟通,住建部表示对深圳市开展《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编制工作给予支持。
加快拓展新增空间。用好指标释放空间。依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尽快释放出已批对外交通用地占用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引导各区加快推进建设用地清退,力争年度清退规模5.4平方公里,在总结各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两规”衔接,针对已梳理出的27片建设用地,加快完成权属核查和规划整合。填海造地拓展空间。去年,马书记亲自带队赴国家海洋局和省政府进行沟通,为我们的围填海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加快落实《科学用海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前海滨海休闲带一期等项目的填海工作,以及沿江高速公路二期、坝光海洋生物产业园等11个项目的用海申报工作。深汕合作创造空间。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统筹考虑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加强产业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规划衔接,实现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一体化管理,探索通过区域合作扩大城市辐射带动范围。
积极挖掘存量潜力。在城市更新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政策,针对重点片区、亟需提升公共配套服务或保持片区特色风貌的地区等,探索政府主导城市更新的新模式;针对城市重点发展区域,探索制定差异化的更新策略,给予政策支持;结合基层和市场主体反映的新情况,适时出台新一版的城市更新暂行措施。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实施,尤其是针对单一权利主体和不突破法定图则的拆除重建类“工改工”项目,精简审批环节;加快整合人员力量和审批环节,形成标准化的审查标准与办事流程,建立常态化的议事制度,积极听取各区意见,明晰职责划分、提高行政效能。力争2016年通过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2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供应建设用地不少于12.5平方公里。在土地整备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试点配套政策,如规划审查规则、地价测算规程、项目审批细则等,加快推进试点实施,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出台《关于完善房屋征收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完善房屋征收补偿标准和机制,加快推进房屋征收;加快推进大空港新城、大运新城、外环高速等重点片区、重大项目土地整备力度,力争2016年释放土地11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释放用地不少于50平方公里。在“农地”入市上,加强引导,加快推进现有政策实施,并进一步扩大入市范围,探索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入市交易规则。此外,加快研究存量土地盘活政策,如已征收未完善用地手续用地、原行政划拨用地、已出让用地合同变更、存量土地转让等。
创新查违疏导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查违工作,我们要把握机遇,从根本上解决违建问题,否则既无法向市委市政府交代,更无法向市民、向历史交代。我们要继续开展违建拆除专项行动,坚决做到以拆促控,要加快制定历史遗留问题疏导政策,推进“三规”试点实施办法的修订及试点实施,加快推进未批先建、未完善征转地手续等问题的分类处置,完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推动各区切实做好违法建筑的安全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努力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量”、“减存量”。
完善供给优化空间配置。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既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也是市委全会的规定动作。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针对重大项目,探索“先租后让”制度,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完善产业用地用房供需服务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探索土地租赁制度,优化临时用地管理;探索扩大协议出让范围,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实现“用地”向“用房”的转变,实施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方式。同时,加快完善土地供给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土地到期续期处理办法、加快建立标定地价体系等。
(三)着力优化生态环境
进一步优化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加快划定生态底线区,并制定管制政策指引。修订基本生态线控制线管理规定,对管理理念、政策设计、体制机制等进行全面检讨。完善基本生态控制线监督考核制度。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分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基本生态控制线考核纳入全市查违共同责任考核平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平台,严抓管理责任落实。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划定海洋生态红线,明确海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加强基础调查,组织开展西部海域海洋资源以及东部海域珊瑚礁资源调研,分步摸清全市海洋资源基本情况。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建立以海洋环境容量为目标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区域联防和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深圳湾等重点地区海域污染治理,全面实现保护目标任务。
(四)着力提升民生福祉
全面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编制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监测规划;编制印发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出台斜坡类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维护管理暂行规定,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一石场一方案”的原则,分类推进废弃石场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加快推进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优化完善全市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持续推进城市轨道四期建设规划编制及报批;编制《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6-2030),针对全市医疗卫生设施短缺问题,科学规划布局,推进项目实施;加快公共基础设施落地,改变全市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率偏低的现状,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联动,使管理更科学,信息更透明,着力加强规划实施;完善地下管网,加大地下管线普查力度,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开展住房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判断未来我市住房发展趋势,科学确定规划目标;多渠道稳定市场供应,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落实住房信贷、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增加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在“诚信清单”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诚信状态实施分类监管,探索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五)着力做好基础工作
加快推进地籍调查、土地总登记试点工作。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抓紧研究制定土地权属确定的相关政策;健全不动产籍管理和测绘局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特区不动产登记立法,开展不动产籍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并通过完善窗口服务、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服务”等,实现不动产登记便民化。
加强大数据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注重新技术发展研究,保持信息化架构前瞻性;升级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进智慧深圳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推动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大数据辅助决策能力,加强数据共享和公共服务,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和移动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龙华管理局大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推进业务链条整合。
加强地理国情普查和测绘工作。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更新,并推进普查成果应用;加快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基础地理信息空间平台”、“天地图·深圳”、“地理国情监测”三大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以测绘质量检查和地理信息市场巡查为重点,加强行业管理;开展2015-2016年测绘地理信息信用信息评价与考核工作,并探索评价考核结果应用;开展地理信息产业政策研究,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六)着力提升行政效能
精减行政职权事项。按照“能减则减、能转则转、能并则并”原则,通过取消、转移、合并、调整、下放、暂停实施等多种方式,全面梳理、大幅精简行政职权,建立最精简的权责清单。厘清市区权责,推进重心下移,原则上除需加强全市统筹和必须由我委审核上报的事项外,凡是委机关的行政职权均可调整至区级政府或我委直属单位和下属管理局。同时,强化管理局的双重管理,进一步发挥管理局服务辖区政府的作用。
优化行政审批程序。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尤其是针对社会普遍反映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等问题,加快推进业务并联式办理和套餐式服务,压缩审批时限,形成与新的审批事项相配套的、科学高效的审批服务闭环。
提高业务决策效率。创新委内业务决策机制,全面实施以管理局为主的综合决策平台,强化“以块为主、以条为支撑”的决策执行机制,全面减少内部决策层级,切实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加强委员会与各区(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协作参与,着力构建科学高效、规范透明、多元参与、合作共治的规划国土治理体系。
(七)着力加强廉政和队伍建设
激发团队活力。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委里形成了机构职能优化调整方案并上报市编办,方案一经审批将马上实施。结合这次机构改革,要实现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干部交流,其中处、科级领导干部交流不低于50%,科级及以下干部交流不低于30%。通过有序的干部交流,我们要对长期在偏远地区、卖命干活的同志们轮岗,更要对长期在重要岗位、懒政怠政的同志们轮岗,使更多的人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重新焕发团队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委党组将充分体现用人导向,也将充分考虑个人需求,希望大家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过于拘泥专业背景,过分考虑岗位远近,过于在乎工作轻重,要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安排,做好本职工作。
深化党纪作风建设。2015年,全委处级以上党员干部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又一次集体“补钙”和“加油”。接下来,我们要巩固并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对查摆发现的问题坚决整改到位,并不断强化对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的监督问责,深入开展纪律教育,狠抓执纪监督,持续开展明察暗访行动,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推动党员干部养成纪律自觉。深入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创新开展“社区规划师”工作,不断加强和密切党员干部与基层社区群众的沟通联系。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严格执行干部用房、公务接待、财产申报等制度,落实规定动作,严守纪律底线,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全面加强廉政建设。2016年是严管干部、抓队伍、抓廉政的关键一年。当前,腐败问题仍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痛结和最大危险,按照委党组印发的《关于落实“两个责任”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定》,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把手”要切实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责任,要明确一名纪委书记或纪检委员,与组织人事干部形成合力。要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导师制,以老带新,通过老员工对新同事思想、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指导,提升干部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工作水平。要建立抓早抓小工作机制,通过开展谈话提醒,层层传导工作要求,将日常工作做细做实,使基层工作与机关工作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